想象力篇 怎样写出惊艳有逼格的文案( 二 )


像金庸、李敖这样将一些看不到、摸不着东西形象化、画面化、具体化, 是写作中一个非常好的技巧和习惯 。
当然, 如果仔细观察, “具象化”也是我们中文写作的传统习惯, 如很多形容词性的成语中, 大多数都是具象化描述:
比如形容坏是“罄竹难书”;形容快是“弹指之间”;读书多是“学富五车”等等;形容美是“倾国倾城”;形容力气大是“力能扛鼎”...
而商业文案中, 为了将产品的利益点或者独特性, 传达的更为形象和精准, 具象化更是一个最重要、最基础的手段 。
比如长城葡萄酒, 为了传达对于葡萄品质的挑剔, 就将葡萄的生长过程, 极度的具象化成了一个个的场景 。

想象力篇 怎样写出惊艳有逼格的文案

文章插图
三毫米的路程, 一颗好葡萄要走十年
...它必是葡园中的贵族;占据区区几平方公里的沙砾土地, 坡地的方位像为它精心计量过, 刚好能迎上远道而来的季风 。
它小时候, 没遇到一场霜冻和冷雨;旺盛的青春期, 碰上十几年最好的太阳, 临近成熟, 没有雨水冲淡它酝酿已久的糖份, 甚至山雀也从未打它的主意...
3
比喻, 要恰当的开脑洞
比喻, 也是具象化的常用手法, 就是将一个难理解、不熟悉的事物, 比喻为另一个更熟悉、更直观的事物 。
虽然“比喻”在小学就学会使用了, 但是大多数人的比喻都不太好 。
好的比喻有一个原则就是“精巧”:大多数人意识不到, 但是却符合现实和逻辑 。
比如“月亮升起来了, 好像一个大玉盘”这是一个恰当的比喻, 但这是一个烂比喻, 因为很多人的第一联想便是如此 。
好的比喻, 一定是恰到好处的开脑洞 。
比如顾城写的《杨树》, 有这样一句话“我失去了一只臂膀, 就睁开了一只眼睛” 。
这就是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, 大多数人不会联想到一起的东西, 被顾城恰到好处的用作比喻, 便是一个逼格满满的句子 。
台湾奇美液晶电视的文案, 把“长大”比喻成了“怪物”, 也是大多数人难以联系到一起, 但是符合逻辑的 。

想象力篇 怎样写出惊艳有逼格的文案

文章插图
世界上有一种专门拆散亲子关系的怪物, 叫做“长大” 。
飞利浦的一则比喻型的文案, 也是开了小脑洞 。

想象力篇 怎样写出惊艳有逼格的文案

文章插图
做人就像剃须, 进退都得要拿捏好分寸 。
那如果有些人天生的想象力不够怎么办呢?在经典的文案书《文案训练手册》中介绍了一种“水平思考法”:
一个透明的小球, 里面装着14000个写上词语的塑料片, 你摇动这个小球, 写下最先看到的3个词语 。
然后将这3个词语, 选择1个或几个最为合适的, 与营销问题联系到一起 。
比如我想要写一个电熨斗的广告, 我在小球里摇到了“崎岖”、“案例”、“辣酱” 。
在这三个词里, “崎岖”应该是最合适的, 于是将崎岖与熨斗了联系在一起, 可以写成:
多少崎岖, 一一走过 。
4
类比, 要有距离
类比跟比喻有些相似, 但稍微有一点点不同 。
比喻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, 类比是把不同事物的相同特征, 放在一起做比对 。
我们常看到的“春水初生, 春林初盛, 春风十里不如你”, 就是类比的手法 。
和比喻一样, 两个对比的事物, 在现实中相差越远, 越显得文案有诗意, 有创意 。
比如形容我爱你, 如果说“我爱你, 就像老鼠爱大幕”, 两个类比的事物距离太近, 并不能看出文字的惊艳 。
陈粒有首歌的歌词是“嘴唇艳不过酉时日落” 。
把“红艳的嘴唇”和“黄昏时的日落”对比, 就是大多数人想不到, 但是又极其合理和唯美的对比 。
所以我们要把类比的两个事物, 距离拉开, 比如把我喜欢你, 形容为风、鱼、鲸鱼、老故事, 就会显得更有创意:
我还是很喜欢你 。
像风走了八千里, 不问归期 。
像雨洒落在热带与极地, 不远万里 。
像鲸鱼缺氧于六千四百米的深海, 乐此不疲 。
像老故事里的泛黄桥段, 半聋半哑, 失了生息 。
mini的这则经典文案, 是将“早高峰”和“山”进行类比:

想象力篇 怎样写出惊艳有逼格的文案

文章插图
别说你爬过的山, 只有早高峰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