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峰最后为什么要自尽知乎


萧峰最后为什么要自尽知乎

文章插图
其实,在很多小说中,有些人物的最终命运可以说是悲剧,比如冯晓 。乔峰和冯晓这两个名字不仅仅是姓氏的变化,更是两个不同命运的生命 。然而,冯晓没有办法拒绝 。他命运中的这个悲剧,其实跟他自己的经历和性格有很大关系 。如果把这样的命运放在许诸身上,也许最后的结局会与现在大不相同 。
在金大侠笔下的所有英雄中,我觉得只有冯晓和郭靖能称得上英雄,但其实我更愿意称郭靖为英雄,把英雄留给冯晓一个人 。毕竟郭靖太过憨厚,而我们心中的英雄大多是智勇双全(还是撇开郭大侠不谈吧,他自然是我非常崇拜的人物 。金大侠写的《冯晓》真是太完美了 。你很难从他身上挑出任何缺点 。在杏林,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,他从容应对 。聚贤村单枪匹马去危险,毫无惧色 。少室山危在旦夕,自嘲 。耶律洪基先抓贼,谋反先抓王,于是力挽狂澜 。面对慕容复、丁春秋、尤坦三大高手,一敌三没有掉队...
好了,我们不谈冯晓了 。他有许多优点,但这里的要点是他悲惨的一生 。如果有必要的话,还需要和别人穿插 。显然,他的人生故事决定了他的悲剧 。像慕容复一样,他别无选择,只能逃跑 。如果慕容博没有故意挑起宋辽之争,如果没有把他扔回山中,如果宋人没有把他带回乔夫妇那里抚养,如果没有教他武功,如果他没有加入丐帮,杀了那么多契丹人,如果马大元早把信烧了,如果康珉没有发现,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“如果”,即使是小说里也没有 。谁制造了这场悲剧?很难说具体,如果说康敏偶然发现了这封信,那么冯晓的人生经历就是悲剧的必然结果 。马援有机会烧掉纸,但它终究无法控制火势 。在康敏的策划下,乔峰的生平事迹被公之于众 。一夜之间,乔峰变成了冯晓,宋国人眼中的英雄变成了魔鬼 。直到雁门关确认了自己的身份,冯晓还是希望自己是汉人 。毕竟他杀了不少契丹人,但是汉人对他的态度渐渐让他心寒,也让他不太在意自己是哪里人 。只有在确认身份的那一刻,冯晓的内心才会如此悲伤,只有他自己知道有多少同胞死在他的手上 。


汉人是中国人,契丹人也是中国人 。朱说得很好,但在那个年代,大多数人只把对方当成敌人 。用现代的眼光看当时的世界观,没必要 。宋辽之争决定了两国人民的对立 。在这场较量中,谁也无法占据道德的制高点 。看似辽国是侵略者,文明国家却曾在结盟后主动毁约(这一闹剧在日后为一再上演,结果是不自量力的宋吃了亏) 。在小说中,当冯晓到达雁门关时,大宋的士兵正在屠杀手无寸铁的契丹人 。宋国人难辞其咎,因为宋太祖设置的军事制度,让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宋朝屡遭外族入侵(如果柴荣不是英年早逝,呼……) 。
当他回到冯晓,在他的身份受到质疑后,他发誓绝不伤害汉人,即使他是契丹人 。冯晓深知什么是养育之恩,在大宋这片土地上,他留下了成长的足迹 。他以前的亲戚朋友,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。他让我想起了岳越的陆文龙 。好像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一点都不优柔寡断,但我总觉得他那样做太没礼貌了,对养大他的人太冷血了 。如果冯晓像他一样,我想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会大大降低 。现在,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冯晓在汉族人眼中的形象一夜之间变化如此之快 。我觉得在那个年代,宋和辽之间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,所以冯晓这个生长在汉人之中的契丹人,注定是不为世人所接受的 。
身份的改变注定了冯晓的悲剧,而这只是他悲剧的开始 。在寻求真相的过程中,他的父亲杀了一个又一个“守口如瓶”的知情者,养父母和老师也相继去世 。至亲相继离他而去,他除了难过还要承受被世人误解的不公 。人们认为这都是冯晓干的,他们恨他 。于是,义愤填膺的所谓江湖豪杰联合起来,聚集在聚贤庄准备对付他 。


他勇闯龙潭,只为一个素未谋面的卑微侍女 。好斗的汉人迫使冯晓杀人,违背了他不杀汉人的誓言 。可想而知,一个一言九鼎的大英雄,走到这一步是多么的无奈 。他用尽了力气,却得救了,因为他的悲剧还远没有结束 。然后一个朱被薛神医救了,然后两人再次相遇,许下了一生的承诺 。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,但这只是为后来的悲剧做铺垫 。
只有马夫人才是知道大哥身份的人 。朱的变脸手法再高明,她也无可奈何 。当朱满心希望只要和大哥段一刀两断,就可以去长城放马放羊的时候,她却发现段是她的生父,于是好心的朱的代父收留了,这让亲手杀死了他这辈子唯一心爱的女人 。而且,朱的死一点价值都没有 。段跟带头的大哥郑春没有关系 。她的死只是让悲剧更加暴力 。这是段的悲剧,是她自己的悲剧,更是的悲剧 。朱死了,她自然不会再痛苦了,而段,就像阮说的,会伤心,但以后会进入正常的生活,而就要痛苦一辈子了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