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渊明的故事有哪些 陶渊明淡泊名利的故事( 二 )


王凝之这人脾气还不好,喜欢用鼻孔看人,可陶渊明官职虽小,但也是有脾气的,也常常用鼻孔看人,或者说叫傲骨,四个鼻孔相对,两人间隔阂日深 。
文人是应该有骨气的,不管水平高低 。看过一个写汶川地震的《江城子》,说“纵做鬼,也幸福”什么的,据说还是作协副主席(也是专业作家啊,还副主席,呀呀呸) 。让人感叹,有骨气的文人太少 。
面对王凝之这样一个“宝贝”,陶渊明心灰意冷,不久就“不堪吏职,少日自解归”了 。说不干就不干,打死也不干了 。后来,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(秘书长),他也没有答应,回家种地去了 。(这就是文人气节,但还有更多文人一边高唱气节歌,一边努力钻营,也是一景 。)
第一次仕途结束,但陶渊明并未灰心,只是运气不好罢,达既不得,就独善其身,回家读书去 。
不久他的妻王氏死了,继娶翟氏 。
2、桓玄门下
公元400年,陶渊明三十五岁,这个时候,天下大乱,也许是实在是过不下去了,他到荆州,投入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 。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——做皇帝 。
陶渊明可是个正统文人,忠君思想深入骨髓 。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,但危险来了,俗话说,上贼船容易,下贼船难,要没有个合适理由,如何能下得了船?恰恰(闫哥指导修改)这年冬天,陶渊明老娘死了(伟大的母亲),于是因母丧辞职回家,丁忧三年,名正言顺,也算幸运啊,陶渊明守在母亲坟前感慨万千了许久 。
公元402年正月,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,造反成功,改国为楚 。
陶渊明在家乡躲着,心里暗骂,但也颇有些尴尬,一边种地,一边作诗发愤,来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的不平,不满,不屑:
寝迹衡门下,邈与世相绝 。顾盼莫谁知,荆扉昼常闭 。
意思就是说:老子是高洁人士,才不会跟你们这样的乱臣贼子同流合污,没有谁是我的知己,我白天也把门子关死,老子骨头还是有的 。(不知道可否入围中国脊梁?)
这些日子里,陶渊明可把桓玄恨到家了,但人家是皇帝,恨也白恨 。骂娘归骂娘,再想出仕,可就要到人家桓玄门下去,这在陶渊明是打死也不会干的,等于说断绝了陶渊明出仕之路 。
郁闷啊,郁闷 。没法郁闷中爆发,就在郁闷中喝酒,可庄稼也不好好长,酒也不够喝……
一晃就是三年 。
3、刘裕参谋官——侠客陶渊明
刘裕在陶渊明经历中可是个重要人物 。辛弃疾同志有首名诗《京口北固亭怀古:“千古江山……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 。人道寄奴曾住 。”这里的寄奴就是刘裕的小名 。
刘裕同学可是个超级猛人,他做了两件大事:
一是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,击败桓玄,保傀儡皇帝司马德宗登基 。二是刘哥觉得司马德宗当皇帝实在不如自己干(确实),就轰走司马(禅让),自己干了 。东晋灭亡,刘宋王朝诞生,南北朝开始 。
在刘裕大败桓玄的时候,陶渊明高兴极了,老天有眼啊,老陶雄心万丈,开门出来,投奔刘裕,并且做了一件大事:
这时候桓玄同学被刘裕同学打得屁滚尿流,一败涂地,就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上(这可是个护身符),一溜烟跑到江陵 。陶渊明为了救黎民于水火,为了救安帝,也为了自家出口气,实实在在地做了一回侠客
——他化了妆,扮作一个落魄文士游学的样子,骑上一匹高大的白马(拍电影该这样拍吧),背背长剑,腰挂水葫芦,怀揣大饼,风餐露宿,冒险穿过敌人辖区,中间躲过敌军多次盘查,几历生死,到达建康,找到刘裕,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,报给刘裕知道:“快去救万岁爷啊,桓玄那个王八蛋吧主子抓到江陵去了,囚在那哪儿了,我这里还有地图,你看你看……”刘裕自然大喜,和陶渊明一起做了个营救计划,于是……(省略613字),于是把可怜的皇帝给救出来了 。
自觉为刘裕征伐大业立下一件大功劳,着实满足了一下文人假装侠客,“银鞍照白马,飒沓如流星 。十步杀一人, 千里不留行”的癖好(中国文人大多有此“雅好”),自己也出了口恶气 。
他高兴得很,也颇有些得意,写诗明志:
“四十无闻,斯不足畏,脂我名车,策我名骥 。千里虽遥,孰敢不至!” 。
心里觉得理想抱负的翅膀终于可以展开,在天地间自由翱翔了 。论功行赏,陶渊明得到一个参谋的职务!
什么,真的?没想到啊,有点小啊!陶渊明心头一懵,但文人的自尊并没有让他怒形于色,他默默地回到住处,坐在暗影里,半天没有声响……

推荐阅读